37年前的这场胜利,激励了几代人!
37年前的今天
是一个举国沸腾的日子
日本大阪体育馆里
奏起了雄壮的中国国歌
五星红旗冉冉升起
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
七战七捷,首次荣获世界冠军!
而这,也是中国运动员
在世界性三大球比赛中首次夺冠!
1981年11月16日,中国女排队员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颁奖仪式上,这是女排第一次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。 新华社
习惯了看到中国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上争金夺银的我们,已经举办过夏季奥运会,正在筹办冬奥会的北京人,可能难以理解在1981年,这样一场体育比赛的胜利意味着什么。
据当时的北京日报报道,中国女排夺冠的消息传出之后,北京沸腾了,“千百万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,人们敲着锣鼓,放着鞭炮,欢呼歌唱,集会座谈,热烈庆祝中国女排的胜利。”
“我们这些炎黄子孙,曾经被人称作‘东亚病夫’,如今也有取得大球冠军的一天!”《北京日报》发表的社论中如此写道。
第二天的报纸,破天荒地用头版整版,刊载了女排夺冠的消息,引题是“为祖国争了光 为人民立了功”,配有夺冠队伍的每人的单人照片!
头版整版!1981年11月17日的《北京日报》。报纸中间的照片首次采用了电视截屏。
中国女排被视为民族英雄。
她们从日本凯旋时,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万里、习仲勋、杨静仁亲自到机场迎接,荣高棠等体委领导都只能挤在接机队伍后排。
更多的国人通过女排,真实地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国家自豪感。
一个月里,女排共收到了3万多封来信。一位参加对越反击战的战士寄来了一个满是弹洞的钢盔;一位青年则寄来了他的血书。
女排夺冠时已是初冬,湖北的渔民冒着严寒,从池塘里捞了一条体形罕见的武昌鱼,空军破例为其空运到北京送给女排。
社会学家、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王春光说,当时的国家太需要一个“世界级的胜利”来证明和鼓舞自己了。
“拨乱反正”之后和“改革开放”之际,相当多的国人抚摸疮疤、反思历史,意识上有所觉醒,而挫折感也让那些感性的“浅觉醒者”希望得遇某种“精神支柱”。
女排的成功预兆着“顽强拼搏”可换来光明前景。“女排精神”广为传颂,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。
▲陈招娣(左)在与巴西队的比赛中跳起扣球。
中国女排带给国人的激励还远没有结束。
此后五年,中国女排每逢重大比赛的决赛都遭遇东道主,但总能上演神奇胜利。她们迎来了“五连冠”。而夺冠的过程一次比一次激动人心。
第二年的女排世锦赛,中国女排首战告负,但随后,她们用连续6个3∶0夺得了冠军。中国女排用一次次艰难的胜利为自己书写了传奇,中国社会对于她们的崇拜一次甚于一次。
1982年9月27日,北京日报一版,“女排精神”已经叫响全国。点击可放大↑↑
1982年9月,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在秘鲁进行。中国队以9战8胜的战绩,第二次夺得世界冠军。这是9月25日,中国女排队员在领奖台上向观众致意。新华社发
从1981年到1986年,中国女排在世界杯、世锦赛、奥运会三大排球巅峰赛事上,连续夺得了5个冠军,创造了女排历史上,乃至是中国体育史上最为辉煌的“五连冠”。
“我扣球的形象都上了邮票,女排的集体照做在了日历上,还有纪念币、纪念章,像民族英雄一样。”郎平的自传《激情岁月》这样描述那时的情形——
“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、个人的行为,而是国家大事。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,女排是一面旗帜。女排的气势,振兴了一个时代,她是80年代的象征”。
女排精神已经成为烙入国人心底的骄傲印记。及至后来的中国女排,无论胜败,总要用“老女排”来做类比——赢了,是女排精神的回归;输了,是女排精神的丢失。
“五连冠”的过程中,女排的队伍构成不断更替,但老女排打下的家底和精神积淀没有变。此后,1988年,中国奥运兵败汉城,女排一度陷入低谷。
令人感怀的是,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的,还是当年的老女排。
2001年,在郎平的大力举荐下,当年“老女排”的“小陈指导”陈忠和被扶上帅位。在他的带领下,2004年雅典奥运会,中国女排杀入决赛,在先输两局的情况下绝地反击,连扳三局获得冠军。这场比赛,也被视作重现女排精神的经典之战。
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,中国女排得到的是铜牌。尽管这支最受国人热爱乃至偏爱的队伍,没能如人们期望的夺得金牌,但是,没有人苛责她们,铜牌同样赢得了掌声。
在这届奥运会后,国人对体育谈论最多的是“让体育回归体育本身”。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,中国已经为自己拼搏到了足够多的自豪与骄傲的资本,不再仅靠竞技体育的成绩来证明自己。
2015年,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赛上,中国女排3比1战胜日本队夺冠,历史上第八次站在世界之巅,距上一次已经有11年。
2015年,中国女排夺冠合影
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,实力稳步提升的中国女排夺得历史上第三次奥运冠军。也实现了三大赛的两连冠。
2016年,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得冠军。
2018年女排世锦赛,中国女排获得季军,虽然抱憾与世锦赛金牌无缘,但女排姑娘们“见谁打谁”的霸气,仍然让球迷为之动容。
如今,虽然中国女排早已卸下了沉重的民族、历史使命,但体育竞技所展现出来的拼搏精神、女排精神,已经烙印进国家和民族的历史,成为永恒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品质!
北京日报1981年11月17日的社论《从艰难中夺得的胜利》中写道——
让我们向女排运动员学习吧!
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多得很。
女排运动员一个球一个球地取得了胜利,
我们也能一件一件地把许多事情办好。
这样做的人愈多,
我们的国家,我们的事业,
就愈是大有希望!
综合:北京日报·纪事(作者:董少东)、北京日报资料库
监制:王然
编辑:张力
视频:刘英文
推荐阅读
微信改版后找不到我们?
手把手教你把北京日报设星标
▽▽▽